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5471|回复: 2

聊·“汉味”与传承的价值关系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7-1 08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广东

逛了这许久,何不进去瞧瞧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×
本帖最后由 欢乐公社 于 2017-7-6 08:12 编辑

汉乐艺术之我见·三

聊·“汉味”与传承的价值关系

     “汉味”,是汉乐界对演奏汉调乐曲风格的俗称。不管是演奏家还是器乐高手,只要是初演奏汉乐曲,圈内人听后都会有一个自然的感受:“演奏技术不错,但曲子拉的没汉味”。这意思道出两个关键词:琴技不错 ·曲子没味。如此说明,汉味的掌握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做到,更别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。另外说明,汉味是乐曲之魂,是曲之灵性,只有奏出了韵味,乐曲才显示其艺术特质,才有传承的价值和意义。
     “汉味”是什么?用现在的表述就是音乐的风格。更准确地表达就是汉乐特有的艺术表现力。它所展示出的艺术魅力、其中的噢妙,只有付出心血的琴师,才能真正领悟和欣赏其中的美哉。汉乐的特点在于音纯曲美之外,更有一种演奏家对乐曲演绎的心愫情结,弹拉出魂绕心醉的乐音。古典汉乐与现代器乐曲相对而言,其意境更偏重于——陶养性情。这是它独特的一面,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和历史文化价值。
      汉乐曲创作距离超千年,受古代乐器制作技术的局限,文化形态思维、以及创作技术和客观条件的制约,特别是受传统儒家思想、佛教、道教文化和中庸礼仪的影响,它在乐音结构、旋律发展、节奏运用等方面,都处于相对平衡的音律中,它的音乐环境总体给人温和、清净、陶冶和娱乐。正如《旧唐书·志第八·音乐一》所论述的“乐者,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”。
     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,世界优秀文化的不断交流,民族器乐曲的创作和演奏都己达到技术完美程度;不管是音乐语言的形象性、生动性,地方风格的广泛性、节奏变化的多样性,还是演奏技巧的高难性,都随着时代节拍和人类进步追求应生而发展。时代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局面,使古代乐曲与现代人的认同感,产生了巨大差距。那么,古老汉乐传承的意义究境何在?又该怎样传承才能体现价值?
      不同的认识困扰着共识,差异的理解冲淡了汉乐曲古朴汉韵的初衷。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不同处理方式,也使演奏形式的风格各显神通。重视汉乐理论研究,是理清思路、统一认识的有效途径。只有强化它的历史本原,以及现代人的利用价值观,才有益于传承的准确性。让现代人能够聆听到纯粹的古代韵味的汉乐,是让人感受历史文化真迹的体验,也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衔接历史文脉的作用。
      笔者认为,要理解汉味与传承的价值关系,首先要对乐曲创作的历史背景、汉乐韵味的特色、乐曲演奏的各种现状,进行拓展性的探讨,从中理清一条思路,有利于形成共识。
       一、了解汉乐丰富的人文内涵,准确把握曲体特性。
      文艺的繁荣和复兴,离不开社会的开放和包容,以及经济的发达和安居乐业的大环境。唐诗宋词,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伟大成果,它的创作,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化的根基,也可证明那个朝代鼎盛时期的开放与繁荣、人才辈出的非常景观。如此类推,汉乐曲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,必然与文化繁荣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,以至于汉乐曲的音乐韵律,与汉唐文化有着共同的人文情怀,都那么的文艺经典、精炼深奥,但又耐人寻味。
      汉乐曲的音乐主题与旋律语言、乐段结构与节奏特点、演奏形式与韵味色彩的关系,与现代人的思维有着相隔遥遥千年的时空感,显示出古代文艺创作的特征。其核心思想,其实就是践行儒家和佛教文化所提倡的——修身养性之品行。
      汉乐曲旋法平调,没有演奏技术的高难度,只有不易上手的韵味的细腻度。因为演奏者不但要有器乐基本功,更要有对古代音乐文化演绎的灵性、并在巧手之中传递。
    《将军令》是一首由慢板转中板的曲子,由两段体音乐结构组成。从主题看似是一首大战在即的命令,但从音乐语言和旋律发展情节,都没有现代人所想象的战争氛围。这首乐曲给人的感受更有一种闲庭信步、飘逸潇洒的旋律美。慢板与中板的曲体,只是体现了音乐的对比性和节奏变化的技巧性。当然,如果用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谋略去理解,也可以成为乐曲主题表现的合理性。《昭君怨》乐曲缠绵婉转,不但没有明确的悲愤怨恨情绪的听觉,反而觉得有一种透入心灵的幽美——古朴而养心的陶醉。两首不同类型作品说明,汉乐具有灵晶的乐音之美和古典之纯朴。
      在普通市民中,如果听了好几首的汉乐演奏,然后你问他那首好听,他会毫不犹豫回答你:“听不出那首,感觉首首是一样的”。汉乐在老百姓耳中,就是一种古老又特殊的一组音乐语言,除了“古典美”之外,没有明显的形象思维感觉。
        二、差异理解,造成演奏方式和传承理念的多样化。
       汉乐己成固体,韵味成就特色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,给传统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如何让汉乐继续发挥功能作用,发烧友们进行了多种改革举措。有对乐曲进行改动,有仿照西洋乐队进行配置、并采用现代配器精细到点。十多把二胡,不少的中阮,其他乐器也不止一件,还用上了大提琴和倍大提琴。事实证明,这种阵容所产生出的效果:气派宏大、场面壮观,统一的指法弓法,整齐划一的表演姿态,让人领略到现代演奏的壮观场面,而演绎的音乐效果却淡化了古朴与韵味的特色(演奏客家民间音乐和民间吹打音乐除外)。实践检验,这种演奏形式,为市民提供了外行看热闹、内行不过瘾的虚胖场面。
       “洋为中用”,其内涵实质是学习先进的一种态度,需要我们在文化自信的原则上,有目的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,而不是形式上的照搬,更不是盲目地死背硬套摆洋阔气。
       三、传承是把原貌本体,让后人了解、知道、听过的过程。
      汉乐的传承是让子孙后代、特别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乐曲风格的过程。从中了解乐曲产生的历史背景,欣赏古代乐曲的韵味,知道中国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所在之处。从这意义讲,不管是乐器的选择、演奏形式的的讲究,还是服装的穿着,都应该注重古代历史风貌。
       乐器的选择。经过长期的实践,不管是现场演奏还是从录音欣赏中的感觉,坚持乐器民族化,才是真正体现汉乐古韵淳朴的选择。传统丝弦乐所使用的乐器:头弦、提胡、椰胡、大胖胡、二胡、扬琴、琵琶、三弦、中阮(大阮)、月琴、低音秦琴、笛子、笙等,对弦乐的高中低音和弹拨乐器的高中低音,配置都已得到了体现,再用西洋乐器味道是否不纯了?(不包括民间吹打乐)。
       形式的选择。在对外演出中,特别是接待贵宾的演出,以及旅游宣传演出等,恢复古老传统的形式更有现实意义和传承意义。乐手的排座、服饰的穿戴(可选择汉唐服饰)、乐手的座位凳子(仿古的),都必须做到统一协调。舞台环境的布置也不能随意,要让听众看到一幅音乐版的“霓裳羽衣乐”景观,让听众在欣赏古典汉乐的同时,亲临其境感受一种跨越千年时空的体验。
       韵味的形成。近代以来,汉乐艺术在罗九香、罗德载、饶宁新、饶淑枢、罗璇、管石鸾、罗琏、余敦昌、钟开强等一批汉乐界前辈的努力探索、追求之下,演奏技艺和风格特点日趋完美,使骨子曲谱和乐曲意境也更加的丰满,他们所创造的个人艺术风格,均得到了艺术界行家们的肯定。汉乐韵味特点,没有唯一的标准,只有努力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,并得到艺术大家的肯定,就是为汉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       传承与发展。汉乐艺术的发展,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年里(应除去文革十年),是属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。汉乐从民间流传成为国家立项发展的传统艺术,传承从民间师徒式转为全日制教育教学体制型。从某种意义来说,是这一时期党的文艺政策,拯救了古典汉乐艺术。形成这良好局面有三方面的因素:一是建国初期,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为了优秀传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,相继成立了汉剧院团,使一批有艺术潜质的青年演奏者,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(广东汉剧院、以及多个市县汉剧团的乐队演奏员),政府为热爱汉剧、汉乐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历练平台,也使汉乐艺术进人到正规化、艺术化、科学化组织管理形态。二是广州音专汉乐班(星海音乐学院前身)、汕头戏曲学校汉剧科音乐班、梅县地区戏曲学校汉剧音乐班(梅州艺校前身),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,使他们成为几十年来的汉乐中坚力量。三是以星海音乐学院罗九香、罗德载、饶宁新、陈安华教授等为代表的汉乐专家型学者(包括戏校音乐老师),以及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先生的积极参与,在教学研究和演奏实践中,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曲目处理、器乐配置的演奏录音资料,使汉乐在教学和演奏风格方面,都进入到科学范畴的传承体系中。
      古老艺术的新生,必须在保护中得到发展。这发展不是西洋化和现代化的改造,而是忠实于传统的基础上,赋予更多演奏家的感性发挥。通过丰富的内心情感,把现代意识中的“和谐”和“唯美”灵感,在器乐中表现出来。另外,器乐的配置非常重要。如演奏古代宫廷乐曲,采用单一制更能展示出它的特点,因其不受统一弓法指法局限,演奏者均有余地自我发挥。丝弦乐演奏实践中,头弦和提胡的音色最起特色,担负着主旋律的领奏。弹拨乐器节奏丰富,充分利用节奏型的变化,能使乐曲演奏的更丰富,并赋予时代气息(如加强后半拍音符的应用)。笛子的使用也应讲究,那些乐曲可以用、那些可以选择性地吹,一切服从于乐曲实效。
      目前,汉乐所有乐器的演奏依旧照谱一个样,缺乏个人创造地发挥。特别是弹拨乐器也照谱一音不落,忽视了其丰富的节奏型和整体性的效果。墨守成规的心理素质,是造成个人风格难以突破的原因。汉乐的发展是乐师彰显的过程,是一代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过程,缺乏潜心研究的人才,汉乐艺术就难以得到发展,这是基本的衡量标准。一个乐种的优秀,是由多位名家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出的品牌。没有公认的代表人物的实践效果,此乐种只能停留在文字上空谈优秀。由此而言,当大众听不到那种唯美高雅艺术的时候,当音乐演奏成“音响”、“噪音”的时候,它的艺术价值还有吗?如此,培养出一批批有志于汉乐艺术的青年乐师,才能使汉乐曲演奏艺术传承不断弦。
      政府重视、加大力度办好艺术专门院校,是振兴的唯一途径。掌握器乐基本功,讲究童子功的先决条件。只有人才培养制度得到落实,才能保证人才不断续,才能确保“非遗”传的下、传的远、传的有艺术分量。
       “汉味”——是汉乐演奏家对古代人文历史情怀的诠释,是对唐诗宋词格律文采的演绎,是对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独领风骚的赞美咏诵。你理解的有多深,演奏出的“汉味”就有多浓。
      当乐师真正把汉乐曲奏“活”了的时候,“汉味”就有可能成就了个人艺术风格的品位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2017年7月1日  暑天


注释:汉乐与汉曲,像着同宗姊妹艺术,不管理论上还是演奏实践中,其艺术上的互补性,是其他音乐门类无法代替的。在汉剧音乐的教程里,包含着汉乐知识课程。如此,加大对专业院团音乐人才队伍建设和琴技培训,是汉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办法。况且,市民活动所演奏的艺术成分,却在不断的弱化。


发表于 2017-7-6 19:3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广东
本帖最后由 沁水百合 于 2017-7-6 19:41 编辑

地方艺种千千万,各说各的强,各说各的艺术水平高,事实上,无论个人独奏水平,还是合奏水平,艺术性质看都不高,琴法水平基本上都是业余。而且长期如此,是类聚成风,类聚成格,没什么可显耀的。从音乐家切入看问题不一样,从演奏家切入看问题又会不一样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一样的,那就是:音乐艺术存在科学理论,洋为中用要懂得什么是洋,这样才能中用;不懂什么是洋,而空谈洋为中用摆阔,那是非常可笑的。
发表于 2017-7-7 13:27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 来自广东
手机版
    楼主是借汉乐历史显赫,顿足卖弄文字风骚。有什么意义?务实谈谈汉乐未来弘扬走向吧!
    把小孩青少年推进你那腐朽圈,把民俗音乐捧为最高艺术,引诱孩子少年来学习,以想达到圈钱的目的?这等于把很多穷人无知家庭孩子带进腐朽艺求圈,偏离孩子与家庭对民乐理解的真实所求,你难道真的心安理得?如果真有此意,难道不怕天谴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梅州直聘|手机版|帮助中心|申请删帖|大埔网 ( 粤ICP备17043518号 )

GMT+8, 2024-4-26 13:36 , Processed in 0.074530 second(s), 17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