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1994|回复: 1

㊙【百侯】地名得称之谜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8-26 11:20 | |阅读模式 | IP未知

逛了这许久,何不进去瞧瞧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×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$ M9 u* G/ u4 v9 @8 ~3 S' m$ m6 y6 T& k$ J7 I) y
d5bcde72623bd4f55ee7d507e9fc8d4b.jpg 百侯地名得称之谜作者:张则武
: d  C$ U* p; b$ T% V  v! V 6e5bc77f2238f27e3f890d8d2028b83b.jpg 在素有“文化之乡”称谓的梅州市大埔县,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——百侯镇。从其“百侯”之名足以使人联想到其人文辈出的盛况。“百侯出百侯”,其名享誉海内外。“一腹三翰林”、“父子进士”、“粤东进士第一人萧翱材”、“状元才张翱”等故事耳熟能详。然,在民间,人们口语仍称百侯为“白侯”,此为何故?众多文史爱好者对百侯名称的由来进行了深入的考究。( Q! i5 b/ ^8 R, D
& W4 F5 p+ e! A: j. c8 j, ]# H5 c

6 |5 i. W5 `- W- {7 e 8f6c45bcb58a18cfed406495be5cf8c2.jpg 记得笔者读高中时曾看到《大埔文史》介绍百侯原称“白堠”,是因百侯西山下马佛岗山上建有白色瓷土建成的古军事建筑“堠”(风火台)而得称。后查明代之史料,也是称百侯为“白堠”,故深信不疑。
9 Q# n# N; X2 r
  `) Q! r6 U5 D1 E f2cfbf95f78c9ffa47eea09a5727c2ff.jpg 后来因对客家民系、家乡文史感兴趣,故阅读了一些史学、民族学、文化人类学和地方史等,偶然阅到蔡仙人摩崖石刻有句“白侯洞里号神仙,一带江山几百年”的记载。因有了一些史学、民族学等知识,遂认为“白侯洞”可能是白侯族(白族、白姓或白氏诸侯?)族群居住之地。' Z6 t0 r% r) u
史料研究已经证实“洞”通“峒”,实为“溪峒社会”时期土著民族族群居住的单位(村落、部落、基层组织),高中毕业时虽曾与同学前往蔡仙人观看过此石刻,但未详辨“侯”字还是“堠”字。如是侯字,则百侯最早可能是因溪峒社会时期“白侯族群”居住之地而得称“白侯”,故于2003年与同事回乡时一同再去现场考认。
; h0 g5 q% P9 u" ^; B' T: J  z4 ~% E
2c639f50805e838cbebc0fb9acbb5567.jpg 近来,在百侯乡贤萧曾祥先生的倡议和支持下,由萧云金乡亲建立起“百侯文史学习交流群”,幸会了一批文史研究爱好者,大家对百侯名称的由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。研究爱好者罗盛裕、萧云金、杨展江等通过田野调查,广罗史料,提供了如族谱以及刻有“白堠”、“白侯”的明清时期墓碑等史证。
  `# i9 T# D7 W: o杨志伟等爱好者们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证,认为百侯最早是因有蔡仙圳有“白侯族群”生活而得称“白侯”,再到明朝时因马佛岗山上发现有古军事建筑“堠”而称“白堠”(目前史料仅能考证到明朝),后来白侯士绅杨之徐倡改“白堠”为“百侯”,以取(期望)“人才辈出,出百位诸侯”之意。
. |2 x/ I: K1 t6 Q( V& ~2 Q1 ^: i( J5 l1 p
! D, F  s( O7 Z! m# z
0de14384f3c9db82260dc2b3d16e30a6.jpg 今年8月,回乡寻史,听永汉老师说,百侯有座明代杨氏古墓,碑上刻有“百侯”两字,因时间原因未及时再实地考证。如真是明代所修之墓,则可能对杨之徐改为“百侯”之说提出质疑(因杨说笔者未核实史料)。未实地考证之前,只能当作一个谜,留待以后考证。也许是后人所修之明祖之墓吧。
% ?5 g# X) c4 G, z3 A8 Z4 m$ D0 U- B6 A
ddf97e2dfa0423f79a645e4428282980.jpg 对于百侯得称之考究,得益于众多热爱百侯家乡之乡贤的热烈参与,得益于众多文史研究爱好者的不懈努力,以及对文史考究的严谨和执着。期间,又对“白侯”到底是白姓、白族、白侯族群还是白姓诸侯等进行了探讨,限于史料和学识,我们暂无法得出准确之结论。# [& Y0 v/ K+ u( _
但属百越族群或土著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。对蔡仙人圳为谁所开,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。志伟兄根据秦平南岭曾到过五华狮雄山的考古成果,大胆提出了蔡仙人圳可能为屯兵之秦军所开的假设。当然,群内仍对此说有不同之意见。总之,百侯文史还有很多未解之谜,仍需我们共同努力去搜寻、挖掘、探讨、研究。
* D$ f! T/ A. }! J5 Y: N提示本文仅对为弄清百侯得称之谜之过程作简单介绍,暂不能作史证,如有引用,请谨慎。
8 C. W: m$ ?, p f2cfbf95f78c9ffa47eea09a5727c2ff.jpg
4 J4 j. k& N' |5 ]2 a3 X" U( P1 D1 W8 G
德昌堂公众号dct0753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,关注我们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发表于 2016-8-31 09:12 | | 来自广东
据百度:《康熙字典》注:“堠,土堡也。又封土为坛,以记里也。五里只堠,十里双堠。”日本僧人圆仁《入唐求法巡礼记行》载:“唐国行五里立一候(堠)子,行十里立二候(堠)子,筑土堆,四角,上狭下阔,高四尺或五尺不定。”
7 Y4 C/ g# F7 ?5 |6 t1.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:
7 v0 b/ `0 T  t1 w; d2.记里数的土堆:

QQ|梅州直聘|手机版|帮助中心|申请删帖|大埔网 ( 粤ICP备17043518号 )

GMT+8, 2024-4-18 18:31 , Processed in 0.068105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